在正式了解如何用进销存表算毛利之前,咱们得先搞清楚这两个概念。是进销存表,它就像是一个商店的“账本”,记录了商品的进货、销售和库存情况。想象一下,你开了一家小超市,每天进了多少瓶饮料、卖出去多少瓶、还剩下多少瓶,这些信息都可以在进销存表里体现出来。
进货:指的是商家从供应商那里采购商品的行为。比如超市老板从饮料厂进了 100 箱可乐,这 100 箱可乐就是进货量。
销售:就是把商品卖给顾客的过程。还是以超市为例,一天之内卖出去 20 箱可乐,这 20 箱就是销售量。
库存:简单来说,就是商店里还剩下多少商品。如果一开始进了 100 箱可乐,卖出去 20 箱,那么库存就是 80 箱。
而毛利呢,其实就是你卖东西赚的钱,不过还没扣除一些其他费用,像房租、员工工资之类的。举个例子,你花 2 元进了一支笔,然后以 5 元的价格卖出去,那么这中间的 3 元差价就是毛利。
要准确算出毛利,就得先把进销存表的数据准备好。就好比做饭得先把食材准备齐全一样。
进货数据:要记录下每次进货的商品名称、数量、单价和进货金额。比如说,你进了一批苹果,进了 50 斤,每斤 3 元,那么进货金额就是 50×3 = 150 元。这些数据都要详细地记在进销存表上。
销售数据:同样要记录销售的商品名称、数量、单价和销售金额。还是拿苹果举例,你以每斤 5 元的价格卖出了 30 斤,销售金额就是 30×5 = 150 元。
库存数据:定期盘点库存,记录商品的名称和数量。到最后盘点的时候,发现还剩下 20 斤苹果,这 20 斤就是库存数量。
值得注意的是,数据的准确性非常重要。如果进货数量或者销售单价记录错了,算出来的毛利肯定就不准了。所以在记录数据的时候,一定要认真仔细。这里可以试试建米软件,它能帮助你更准确地记录和管理这些进销存数据,减少人为记录错误的可能性。
算毛利的关键一步就是计算销售成本。销售成本就是你卖出去的那些商品,当初进货花了多少钱。
先进先出法:这种方法就像是排队一样,先进来的商品先卖出去。举个例子,你第一次进了 10 个杯子,每个 5 元;第二次进了 20 个杯子,每个 6 元。现在卖出去 15 个杯子,那么这 15 个杯子的成本就是先算第一次进的 10 个,成本是 10×5 = 50 元,剩下的 5 个从第二次进货里算,成本是 5×6 = 30 元,总共的销售成本就是 50 + 30 = 80 元。
加权平均法:就是把所有进货的商品混在一起,算出一个平均单价。还是上面杯子的例子,第一次进了 10 个,每个 5 元,花费 50 元;第二次进了 20 个,每个 6 元,花费 120 元。那么总共进了 10 + 20 = 30 个杯子,总共花费 50 + 120 = 170 元,平均单价就是 170÷30 ≈ 5.67 元。卖出去 15 个杯子,销售成本就是 15×5.67 ≈ 85 元。
不同的计算方法可能会得出不同的销售成本,所以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有了销售金额和销售成本,算毛利就很简单了。毛利的计算公式就是:毛利 = 销售金额 - 销售成本。
比如说,你卖出去的商品销售金额是 200 元,通过上面的方法算出来销售成本是 150 元,那么毛利就是 200 - 150 = 50 元。这 50 元就是你在这次销售过程中赚的钱,不过还没扣除其他费用哦。
咱们可以通过一个表格来更直观地看一下:
项目 | 金额 | 说明 |
销售金额 | 200 元 | 卖出去商品收到的钱 |
销售成本 | 150 元 | 卖出去商品当初进货花的钱 |
毛利 | 50 元 | 销售金额减去销售成本 |
算出毛利之后,可不能就这么不管了,还得好好分析分析。通过分析毛利数据,能让我们了解自己的经营状况。
毛利率:毛利率就是毛利占销售金额的百分比,计算公式是:毛利率 = (毛利÷销售金额)×100%。还是上面的例子,毛利是 50 元,销售金额是 200 元,那么毛利率就是(50÷200)×100% = 25%。毛利率能反映出商品的盈利水平,毛利率越高,说明赚的钱相对越多。
对比分析:可以和之前的毛利数据进行对比,看看是变高了还是变低了。比如说,上个月的毛利率是 30%,这个月变成了 25%,那就要找找原因了。是不是进货价格变高了,还是销售价格降低了。也可以和同行进行对比,如果同行的毛利率普遍是 35%,而自己只有 25%,那就说明自己的经营可能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想办法改进。
通过对毛利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经营过程中的问题,然后及时调整策略,提高盈利水平。
以上就是关于如何用进销存表算毛利的一些内容,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生意。
我听说很多做小生意的朋友在记录商品入库信息的时候特别头疼,老是担心记不准。我就想知道,到底怎么才能在进销存表中准确记录这些信息呢?下面咱们就来唠唠。
商品基本信息记录
要把商品的名称写准确,不能有简称或者容易混淆的名字。比如苹果,不能只写个“果”,得明确是红富士苹果、蛇果还是其他品种。然后是规格,像饮料,要写清楚是500毫升装还是1升装。还有型号,电子产品等有不同型号的商品一定要记录准确。
入库数量记录
入库数量得仔细核对,最好是两个人一起点数确认。如果是成箱的商品,要检查每箱的数量是否和标注一致。要在进销存表中记录好入库的批次数量和总数量。
入库时间记录
入库时间精确到具体的日期和时间最好,这样方便后续查询和统计。比如在一些促销活动期间,能清楚知道不同时间段的商品入库情况,以便合理安排销售。
供应商信息记录
要记录好商品的供应商名称、联系方式等。这样在商品出现质量问题或者需要补货的时候,能及时联系到供应商。建米软件在记录这些信息方面就很方便,能快速准确地录入和保存。
朋友说他在核对进销存表的销售数据和实际销售情况时,老是对不上,可愁死了。我就想知道,怎么才能让它们匹配上呢?
销售单据核对
每一笔销售都要有对应的销售单据,像小票、发票等。要定期把进销存表中的销售数据和这些单据进行核对,看看数量、金额等是否一致。
库存盘点
定期进行库存盘点,看看实际库存数量和进销存表中记录的是否相符。如果有差异,要找出原因,可能是销售数据录入错误,也可能是商品有损耗等。
销售渠道统计
不同的销售渠道,比如线上电商平台、线下实体店等,销售数据要分开统计。这样能更清晰地了解各个渠道的销售情况,也便于和实际销售情况对比。
数据修正与更新
如果发现销售数据和实际情况不匹配,要及时修正进销存表中的数据。建米软件可以方便地进行数据的修改和更新,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问题 | 原因 | 解决办法 |
销售数据录入错误 | 人工操作失误 | 仔细核对单据,修正数据 |
库存盘点差异 | 商品损耗、被盗等 | 查明原因,调整库存数据 |
销售渠道数据混乱 | 未分开统计 | 按渠道重新统计 |
我想知道很多商家都想通过进销存表了解商品的销售趋势,可到底该怎么利用它来分析呢?下面来聊聊。
时间维度分析
可以按天、周、月、季度、年等不同时间维度来分析销售数据。看看哪些时间段商品的销量高,哪些时间段销量低。比如夏季饮料的销量肯定比冬季高。
商品类别分析
把商品按类别分开,像食品、日用品、服装等。分析不同类别商品的销售情况,看看哪些类别畅销,哪些滞销。这样可以合理调整商品的进货种类和数量。
销售价格分析
观察不同价格区间商品的销售情况。有时候降低价格可能会提高销量,但利润不一定增加。通过分析可以找到一个合适的价格平衡点。建米软件能提供详细的销售价格数据,方便进行分析。
客户群体分析
看看不同年龄段、性别、地域等客户群体对商品的购买偏好。比如年轻人可能更喜欢时尚的商品,老年人可能更注重实用性。根据这些分析结果,可以针对性地进行营销。
分析维度 | 分析方法 | 作用 |
时间维度 | 按不同时间段统计销量 | 了解销售旺季和淡季 |
商品类别 | 分类统计销量 | 调整进货种类和数量 |
销售价格 | 观察不同价格区间销量 | 找到价格平衡点 |
客户群体 | 按不同特征统计购买偏好 | 针对性营销 |
朋友推荐说设置库存预警很有用,我就想知道它到底有啥作用呢?
避免缺货情况
当库存数量低于预警值时,能及时提醒补货,避免商品缺货导致客户流失。比如在节假日期间,如果热门商品缺货,会影响店铺的销售额。
减少库存积压
设置合理的库存预警上限,当库存超过这个值时,提醒停止进货或者进行促销活动,减少库存积压带来的成本。
优化资金使用
通过库存预警,能合理控制库存数量,避免过多资金占用在库存上。可以把资金用在更需要的地方,比如拓展业务、采购新品等。建米软件可以方便地设置库存预警,及时提醒商家。
提高运营效率
有了库存预警,商家不用时刻盯着库存数量,系统会自动提醒。这样能节省时间和精力,提高运营效率。
添加专属销售顾问
扫码获取一对一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