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质量管理是施工企业效益的关键因素。只有加强质量管理,才能实现管理效益,使企业走上质量效益的轨道。建筑产品的质量与社会的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有关。因此,作为建设项目的参与者,建设企业必须以对国家、人民、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有效提高质量责任意识,从施工过程的各个环节和方面落实质量责任,确保建设项目的质量。
一、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质量管理体系并不完善。我国现行的建设项目质量管理体系是在旧体系的基础上逐步改革和完善形成的,或多或少具有计划经济体系时代的品牌。政府和企业之间仍存在许多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差异。由此形成的局部封闭管理和内部监督体系难以实施严格、公平的质量监督,不利于建立有效的限制机制。部分政府部门执法不力,导致行业内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得不到有效遏制。其结果往往保护落后,极大地影响了工程质量。
2. 施工企业法律意识薄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及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颁布和实施,不仅明确了施工企业的责任和义务,而且明确了施工企业在工程技术和质量管理中的操作程序和规范。但部分施工企业由于法律意识薄弱,法律概念薄弱,违反施工活动操作规程,不按图纸施工,不按顺序施工,技术措施不当,甚至偷工减料,导致工程质量差,质量事故。
3. 市场准入控制不严格。市场准入制度不仅有利于建设市场的有序管理,而且控制参与建设的各方的整体质量,是确保工程质量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部分地方和部门、市场准入制度管理遗漏、施工企业虚假资质无能力或高资质低能力异常现象或无证施工、借证销售、超出规定范围合同,或逃避市场管理私人交易等,将不可避免地对施工工程质量构成严重威胁,影响施工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有效性。
二、加强施工企业质量管理的措施
1. 建立和完善工程质量最领导的问责制。施工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和项目经理应当对承包项目的工程质量负有领导责任和终身责任,并依法管理企业。按照谁负责,谁负责的原则,从人员、材料、设备、工艺、技术措施等方面层层落实工程质量责任,实现一级、层层落实。
2. 严格的市场准入。政府应通过良好的市场准入。严格审查施工企业是否具备符合国家规定的注册资本、专业技术人员、技术设备等资质条件。必须具备与工程建设要求相应的资质水平和性能,具备足够的技术管理能力和设备水平,并在资质等级许可范围内从事施工活动,杜绝无证、跨等级承包工程。第三,严格采购和使用工程材料。工程材料是工程建设的材料条件,材料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因此,采购和使用的工程材料质量必须符合标准。严格检查进入现场的材料和设备。进入现场的工程材料。必须有产品证书或质量保证书,并符合设计规定的要求;需要复试的建筑材料必须经过复试后才能使用;进口工程材料的使用必须符合我国相应的质量标准,并持有商业检验部门颁发的商业检验证书。同时,还应注意设计、构件和半成品的合理选择。
3. 实施科技进步,提高质量控制水平。施工质量控制与技术因素密切相关。除了人员的技术素质外,技术因素还包括设备、信息、检验和检测技术。建设部《技术政策》指出:要树立建筑产品的理念,各环节都要注重最终建筑产品的质量和功能的提高,通过技术进步实现产品和施工技术的更新。这句话阐明了新技术、新技术与质量的关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体现了施工生产活动的全过程。技术进步的作用,最终体现在产品质量上。为了工程质量,应重视新技术、新工艺的先进性、适用性。在施工的全过程,要建立符合技术要求的工艺流程、质量标准、操作规程、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不断地改进和提高施工技术和工艺水平,确保工程质量。
4. 树立质量意识,提高建设队伍的素质和工作质量
(1) 树立质量意识,重视质量管理。树立质量意识是搞好工程质量管理的首要条件,它起着主导和支配的作用。要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的思想,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大事,优良的工程有利于提高本企业的信誉和竞争能力。管理层是企业的核心,管理层的管理理念决定了企业文化。管理层的工程质量意识和工程质量重视程度,往往决定了整个企业对工程质量的意识和重视程度。因此,企业管理层应该树立质量意识,重视质量管理。
(2) 提高建设队伍的素质。建设队伍素质是搞好质量管理的基本条件,它对工程质量具有决定意义。他们是建筑工程的制造者,他们的素质和工作质量直接决定着建筑产品的质量。因此,必须努力提高建设队伍的素质,加强建设工队伍的业务技术培训,使之掌握本职本岗位的“应知应会”,努力提高建设的技术水平和操作熟练程度。
添加专属销售顾问
扫码获取一对一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