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决策阶段的质量管理。
在决策阶段,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在广泛搜集资料、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分析、比较,以决定项目的可行性和最佳方案。
(二)施工前的质量管理。
施工前的质量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重新审查施工队伍的资质,包括各个分包商的资质审查。如果发现施工单位与投标时的情况不符,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纠正。2.详细审阅所有的合同、技术文件和报告。审查内容包括图纸的完备性、是否存在错误、遗漏或矛盾,以及技术标准是否齐全等。需要重点审查的技术文件除合同以外,还包括: (1)审核有关单位的技术资质证明文件; (2)审核开工报告,并进行现场核实; (3)审核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和技术措施; (4)审核有关材料、半成品的质量检验报告; (5)审核反映工序质量的统计资料; (6)审核设计变更、图纸修改和技术核定书; (7)审核有关质量问题的处理报告; (8)审核有关应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的技术鉴定书; (9)审核有关工序交接检查,分项、分部工程质量检查报告; (10)审核并签署现场有关技术签证、文件等。3.配备检测实验手段、设备和仪器,并审查合同中关于检验方法、标准、次数和取样规定的内容。4.审阅进度计划和施工方案。5.对施工中将要采取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进行审核,并核查鉴定书和实验报告。6.检查材料和工程设备的采购,确保采购符合规定要求。7.协助完善质量保证体系。8.进一步审核工地各方面负责人和主要施工机械。9.进行设计技术交底,明确工程各个部分的质量要求。10.准备好简历和质量管理表格。11.准备好担保和保险工作。12.签发动员预付款支付证书。13.全面检查开工条件。
(三)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1.工序质量控制,包括施工操作质量和施工技术管理质量。(1)确定工程质量控制的流程; (2)主动控制工序活动条件,主要指影响工序质量的因素; (3)及时检查工序质量,提出对后续工作的要求和措施; (4)设置工序质量的控制点。2.设置质量控制点,针对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的某个工序或环节,设置技术和监理的重点,重点控制操作人员、材料、设备、施工工艺等;针对质量通病或容易产生不合格产品的工序,提前制定有效的措施,重点控制;对于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也需要特别引起重视。3.进行工程质量的预控。4.进行质量检查,包括操作者的自检,班组内的互检,各个工序之间的交接检查;施工员的检查和质检员的巡视检查;监理和政府质检部门的检查。具体包括: (1)对装饰材料、半成品、构配件、设备进行质量检查,并检查相应的合格证、质量保证书和实验报告; (2)对分项工程施工前进行预检; (3)对施工操作质量进行检查,对隐蔽工程进行质量检查; (4)对分项分部工程进行质检验收; (5)对单位工程进行质检验收; (6)对成品保护质量进行检查。5.进行成品保护,包括合理安排施工顺序,避免破坏已有产品;采用适当的保护措施;加强成品保护的检查工作。6.整理交工技术资料,主要包括以下文件:材料和产品出厂合格证或检验证明,设备维修证明;施工记录;隐蔽工程验收记录;设计变更、技术核定、技术洽商;水、暖、电、声讯、设备的安装记录;质检报告;竣工图,竣工验收表等。7.处理质量事故,一般质量事故由总监理工程师组织进行事故分析,并责成有关单位提出解决办法。对于重大质量事故,须报告业主、监理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由各方共同解决。
(四)工程完成后的质量管理。
根据合同要求进行竣工检验,检查未完成的工作和缺陷,并及时解决质量问题。制作竣工图和竣工资料。在维修期内负责相应的维修责任。
版权说明:
1、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建米软件观点或立场。
2、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互联网相关创作者,不代表建米软件的观点和立场。
3、文章版权: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立即删除。删除联系电话:400-8352-114
添加专属销售顾问
扫码获取一对一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