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进销存怎么算进的

    • 来源:建米软件
    • 2025-09-20 11:52:44
    

    一、进销存中“进”的基本概念

    在进销存管理里,“进”指的就是商品的进货环节。这就好比开一家小超市,从供应商那里采购各种货物到店里,这些货物的进入就是“进”的范畴。它不仅仅是把商品拿到手这么简单,还涉及到很多方面的计算和管理。

    进货数量:这是最直观的一个数据。比如,超市老板进了 100 瓶饮料,这个 100 就是进货数量。记录进货数量能让我们清楚知道有多少商品进入了仓库。在实际操作中,一定要准确记录,不然库存数据就会混乱。举个例子,如果记录时把 100 瓶写成了 110 瓶,之后在盘点库存或者补货的时候就会出现问题。

    进货成本:这是“进”里面很关键的一部分。进货成本不仅仅是商品的采购价格,还包括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等和进货相关的费用。还是以超市进饮料为例,每瓶饮料采购价是 3 元,进了 100 瓶,采购价就是 300 元。如果运输这些饮料花了 20 元,那么这批饮料的进货成本就是 320 元。准确计算进货成本能帮助我们合理定价,算出利润。

    二、进货成本的计算方法

    计算进货成本有几种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情况。

    个别计价法:这种方法就是对每一件商品的成本单独核算。比如,珠宝店进了一批钻石,每一颗钻石的品质、价格都不一样,这时候就可以用个别计价法。记录每一颗钻石的采购价格、运输费用等,这样能非常准确地算出每颗钻石的进货成本。不过这种方法比较麻烦,适合那些单价高、数量少的商品。

    加权平均法:当商品的品种比较多,而且每次进货的价格有波动的时候,就可以用加权平均法。它是用总的进货成本除以总的进货数量,得到一个平均的进货成本。比如,超市进了两次苹果,第一次进了 50 斤,每斤 5 元,成本是 250 元;第二次进了 100 斤,每斤 6 元,成本是 600 元。那么总的进货成本就是 250 + 600 = 850 元,总的进货数量是 50 + 100 = 150 斤,加权平均后的进货成本就是 850 ÷ 150 ≈ 5.67 元/斤。之后销售苹果的时候,就按照这个平均成本来核算。

    先进先出法:这种方法是假设先购进的商品先销售出去。还是以超市进苹果为例,先购进的 50 斤苹果成本是每斤 5 元,后购进的 100 斤苹果成本是每斤 6 元。当销售苹果的时候,先按照每斤 5 元的成本核算,等这 50 斤卖完了,再按照每斤 6 元的成本核算。这种方法比较符合商品的实际流转情况,但是在物价波动比较大的时候,会对利润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进货数据的记录与管理

    准确记录进货数据是做好进销存管理的基础。

    建立进货台账:可以用纸质的账本,也可以用电子表格来记录。在台账里要详细记录进货的日期、商品名称、数量、单价、供应商等信息。比如,在电子表格里,第一列写进货日期,第二列写商品名称,第三列写数量,第四列写单价,第五列写供应商。这样一目了然,方便查询和统计。

    及时更新库存系统:当有商品进货的时候,要及时把进货数据录入到库存系统里。比如,用库存管理软件,在软件里增加相应商品的库存数量。这样能保证库存数据的实时性和准确性。如果不及时更新,就会出现库存数据和实际情况不符的问题,影响销售和采购决策。

    定期核对进货数据:每个月或者每个季度,要对进货数据进行核对。把进货台账和库存系统的数据进行对比,看看是否一致。还要和供应商的发货单进行核对,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如果发现有差异,要及时查找原因并进行调整。

    四、建米软件在进货计算与管理中的应用

    在实际的进销存管理中,很多企业会遇到数据记录繁琐、计算不准确、查询不方便等问题。这时候可以试试建米软件。

    建米软件能帮助企业轻松记录进货数据。它有简洁的界面,操作人员可以快速地把进货的日期、商品名称、数量、单价等信息录入到系统里。而且软件会自动计算进货成本,不管是用个别计价法、加权平均法还是先进先出法,都能准确计算。

    建米软件还能实时更新库存数据。当有新的进货时,软件会立即更新库存数量,让企业管理者随时了解库存情况。软件还能生成各种报表,比如进货统计报表、成本分析报表等,方便企业进行数据分析和决策。

    五、影响进货计算的其他因素

    在计算进货的时候,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会产生影响。

    折扣与返利:供应商有时候会给企业一些折扣或者返利。比如,采购达到一定的数量,供应商会给予 5%的折扣。这时候在计算进货成本的时候,就要把折扣考虑进去。假设原本进货成本是 1000 元,有 5%的折扣,那么实际的进货成本就是 1000 × (1 - 5%) = 950 元。返利也是类似的道理,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进货成本。

    退货与换货:如果进的商品有质量问题或者不符合要求,就会涉及到退货或者换货。当发生退货的时候,要从进货成本里扣除退货部分的成本。比如,进了 100 件商品,成本是 1000 元,后来发现有 10 件有问题,退给了供应商,那么实际的进货成本就要扣除这 10 件商品的成本,也就是 1000 ÷ 100 × 10 = 100 元,实际进货成本就变成了 900 元。换货的话,要根据换货的具体情况重新核算进货成本。

    以上就是关于进销存中“进”怎么算的一些介绍,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管理进货环节。


    常见用户关注的问题:

    一、进销存里“进”的部分怎么准确计算数量?

    我就想知道啊,在进销存里面这个“进”的数量到底咋算才准确呢。好多人在实际操作的时候都在这方面犯难。

    进货单记录法:这是最基础的,每一次进货都要详细记录进货单,上面有商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等信息。根据进货单来统计“进”的数量就比较靠谱。比如你进了一批文具,进货单上写着铅笔 100 支,橡皮 50 块,那就按照这个来算。

    供应商发货单核对:和供应商的发货单进行仔细核对,看看有没有数量上的差异。有时候可能会出现发货数量和我们预计的不一样的情况。就像我们订了 20 箱水果,结果供应商只发了 18 箱,这就得及时沟通调整数量。

    仓库验收数量:货物到了仓库,要进行验收,以实际验收的数量为准。可能在运输过程中会有损耗,比如玻璃制品可能会有破碎的情况,所以验收数量才是真正“进”到仓库的数量。

    系统录入准确性:把这些数量准确无误地录入到进销存系统中。如果录入错误,那后面的计算就全乱套了。建米软件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它有严格的录入流程和校验机制,能保证录入的数量准确。

    分批进货汇总:要是分批次进货,要把每一批次的数量汇总起来。比如分三次进了同一种零件,每次分别是 20 个、30 个、50 个,那总的“进”的数量就是 100 个。

    计算方法 优点 缺点
    进货单记录法 简单直接,有明确依据 可能存在记录错误
    供应商发货单核对 能发现供应商发货问题 沟通协调可能耗时
    仓库验收数量 反映实际入库情况 验收可能存在误差

    二、进销存中“进”的成本怎么核算才合理?

    朋友说啊,在进销存里核算“进”的成本可头疼了,到底咋算才合理呢。这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利润情况。

    进价成本法:就是按照商品的进货价格来算成本。比如进了一批衣服,每件进价 50 元,那么这一批衣服的“进”的成本就是进价乘以数量。这种方法简单易懂。

    运费分摊法:如果进货有运费,要把运费分摊到每一件商品上。比如进了 100 件商品,运费 200 元,那每件商品就要分摊 2 元的运费,这样成本就更准确了。

    税费计算:要考虑进货过程中的税费,像增值税等。这些税费也是成本的一部分。比如进了一批货物,不含税价格是 1000 元,增值税率是 13%,那成本就要加上 130 元的增值税。

    折扣处理:如果有进货折扣,要把折扣算进去。比如供应商给了 10%的折扣,那成本就要相应降低。建米软件可以方便地处理这些折扣和成本的计算,让成本核算更精准。

    损耗成本:考虑进货过程中的损耗成本。比如水果可能会有腐烂的情况,这部分损耗也要算到成本里。

    核算方法 适用情况 注意事项
    进价成本法 价格稳定的商品 未考虑其他费用
    运费分摊法 有运费的进货 分摊比例要合理
    税费计算 涉及税费的业务 准确掌握税率

    三、进销存中“进”的数据和财务数据怎么对接?

    我听说好多人在对接进销存中“进”的数据和财务数据的时候都犯难,这俩数据对不上可就麻烦了。

    建立统一编码:给商品、供应商等建立统一的编码,这样在进销存系统和财务系统中都能准确识别。比如商品 A 在两个系统里都用 001 编码,就不会混乱。

    定期对账:定期把进销存系统里“进”的数据和财务系统的数据进行核对。看看进货金额、数量等是否一致。比如每个月核对一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自动同步功能:利用软件的自动同步功能,像建米软件就有很好的自动同步机制,能把进销存中的“进”的数据自动同步到财务系统中,减少人工操作的误差。

    财务凭证关联:把进货的财务凭证和进销存的进货记录关联起来。比如一张进货发票对应着进销存里的某一笔进货,这样就能清晰地追溯。

    数据调整机制:如果发现数据有差异,要有合理的数据调整机制。比如是录入错误,就要及时修改,保证两个系统的数据一致性。

    四、如何根据进销存“进”的数据做采购计划?

    假如你想做好采购计划,那进销存“进”的数据可太重要了。我就想知道咋根据这些数据来做采购计划呢。

    分析历史进货数据:看看过去一段时间内的进货情况,包括进货的频率、数量、时间等。比如过去一年每个月平均进 100 件商品,那就能作为参考。

    考虑销售趋势:结合销售趋势来做采购计划。如果销售呈上升趋势,那进货数量可能就要适当增加。比如某款产品销量一直在增长,那就要多进一些货。

    库存水平评估:评估当前的库存水平,看看哪些商品库存低了需要补货。比如某种商品库存只剩下 20 件,而安全库存是 50 件,那就需要及时采购。

    供应商情况:考虑供应商的供货能力、交货时间等。如果供应商供货不稳定,那可能要多进一些货以防缺货。建米软件可以帮助分析供应商情况,让采购计划更合理。

    季节和节日因素:考虑季节和节日因素对销售的影响。比如情人节前,巧克力的销量会大增,那就要提前多进一些巧克力。

    预约免费体验 让管理无忧

    微信咨询

    扫码获取服务 扫码获取服务

    添加专属销售顾问

    扫码获取一对一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