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如何构建有效的施工质量管理绩效评估体系

    • 来源:建米软件
    • 2023-09-13 15:34:43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是提高建筑产品质量的保证。目前,我国许多学者研究了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问题。例如,在文献[1]中,作者提出了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措施;在文献[2]中,作者研究了加强施工项目的质量控制。同时,许多学者研究了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绩效和项目团队成员绩效评价的内容和方法[3、4]。绝大多数国内企业都建立了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但很少有企业评价施工阶段的施工质量管理绩效,不仅不能解释施工质量管理行为的合理性,而且不能为后续的质量管理工作提供新的可行方法。

           施工阶段的施工质量管理绩效评价研究是技术和政策层面的宏观研究。为了全面正确地衡量施工阶段的施工质量管理绩效,必须科学合理地选择各种绩效指标,在施工阶段形成完整的施工质量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1 施工阶段施工质量管理绩效内涵及结构分析

           只有科学认识和把握施工阶段施工质量管理绩效的内涵和结构特点,建立科学的施工质量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才能科学评价施工阶段的施工质量管理绩效。本文认为,施工阶段的施工质量管理可分为施工前、施工中、施工后 3 阶段。本研究将施工阶段施工质量管理绩效定义为: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实施施工质量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反映了施工企业在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和竣工验收前三个阶段的质量管理成果。

           2 施工阶段施工质量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的理论选择

           根据施工阶段施工质量管理绩效的内涵和结构分析,建立综合评价施工阶段施工质量管理绩效的指标体系,水平垂直比较施工阶段施工质量管理绩效,及时发现施工阶段质量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非常重要和必要。

           施工阶段的施工质量管理绩效评价指标是衡量被评价施工企业质量管理绩效水平的工具。为使该测量工具有效可靠,评价结果能够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施工企业质量管理绩效的实际水平,应遵循评价指标的选择SMART原则[5]。S 代表 Specific:绩效指标要具体,具体工作指标要切中,不要笼统;M 代表Measurable:绩效指标应数量化或行为化,可以获得验证这些绩效指标的数据或信息;A 代表 Achievable:能够实现绩效指标,避免设定过高或过低的目标;R 代表Realistic:绩效指标应该是实实在在的,可以证明和观察;T 代表 Time bound:注意在特定期限内完成绩效指标。

           结合国内建筑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的规范以及质量验收规范,本文在对 30 根据公共经济学、统计学等学科原则,结合现阶段施工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建立了由评价目标、评价标准和具体评价指标组成的建筑质量管理绩效测量第一阶段 1 轮评估体系 X(1) 3 评价标准,31 评价指标构成。  3 施工阶段施工质量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的实证筛选

           施工阶段施工质量管理绩效第一 1 轮评价体系是根据现阶段施工企业发展的特点,参考大量施工规范、施工验收规范,在征求大量相关专家的基础上建立的,不可避免地存在主观因素。为了提高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有必要对理论选择的评价指标进行隶属分析、相关分析、识别分析和信度检验。

           3.1 绩效评价指标隶属分析

           笔者将选定的评估指标制作成专家咨询表,使用电子邮件、电话、面试等多种方式,要求专家们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从 31 个评估指标中选出 15个认为最重要的评价指标。共发送了 38 份专家咨询表,收回了 29 份,其中有效咨询表 25 份。为了深入分析各位专家对理论遴选评价指标的总体看法,我们以回收的有效咨询表为基础,对评价指标进行隶属度分析。我们把施工阶段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 X(1) 视为一个模糊集合,把每个指标视为一个元素,并对其进行隶属度分析。假设在 Xi第 i 个评价指标上,专家选择总次数为 Mi,即总共有 Mi位专家认为 Xi 是施工阶段建筑质量管理绩效的重要评价指标,那么该评价指标的隶属度为[6]:

           若Ri 值很大,表明该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模糊集合,即评价指标 Xi 在评价体系中很重要,可以作为一个正式评价指标;反之,该评价指标有必要予以删除。通过对 25 份有效咨询表的统计分析,分别得到了 31 个指标的隶属度,删除了隶属度低于 0.3 的 8 个评估指标,保留了其中的 23 个评估指标,构成了施工阶段建筑施工质量绩效评估第 2 轮评价体系 X(2)。

           3.2 绩效评估指标的相关分析

           经过隶属度分析筛选的施工阶段建筑质量管理绩效评估第 2 轮评价体系 X(2)中,一些评估指标之间很可能存在着高度的相关性。这种高度的相关性可能导致被评价对象信息的过度

    预约免费体验 让管理无忧

    微信咨询

    扫码获取服务 扫码获取服务

    添加专属销售顾问

    扫码获取一对一服务